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了自主创业。记者了解到,现在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除了要选好项目、具备相关的技能外,个人的信用和素质也非常重要。其中,良好的信用是吸引长期客户的重要原因,也是找到不错合作伙伴的坚实基础。
2009年,十多名大学生进入彭山万亩葡萄园开始创业。在市、县团委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申请到贴息贷款和三年免地租等优惠政策。三年间,他们通过诚信经营,不仅如约还完了所有贷款,还帮助数百名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实现了就业。今年,他们将在耕作了三年的土地上得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三年间,他们走过了一条坚实的诚信之路。
张籍友的诚信“生意经”
张籍友是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的毕业生,毕业之后选择了回乡种葡萄。
创业之初,张籍友经历了不少艰辛。第一年,葡萄园是没有收成的,完全是纯投入,在各方支持下,他从银行借了两笔贷款。第二年葡萄长成,张籍友是又开心又担心开心的是付出终于看到了回报,担心的是葡萄的销路。
葡萄成熟时,陆续有老板下乡收购葡萄,张籍友回忆道:“当时有个老板来,说定了3元5一斤的价格,交了几万元的定金。”后来,周围几家的葡萄都卖得差不多了,张籍友这里还有不少葡萄,有的老板找到张籍友,打算以4元5甚至5元一斤的价格收购他的葡萄,被张籍友拒绝了:“当时完全可以把定金退回去,把葡萄卖给出价更高的人。但是,我已经跟别人谈好了,定金也收了,这个时候反悔不仅会给别人带来损失,更重要的是我的信用也要受损。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讲诚信,这次为了更高的利润损害了我的信誉,下次还有谁跟我做生意呢?”最后,张籍友还是以低价完成了最初定下的买卖。
有了第一笔收入,张籍友就想到了还贷款。虽然成本还没有全部收回,除去日常开支、果园扩大的费用,利润所剩无几,但他还是咬咬牙,还上了银行的贷款。
不仅买卖方面讲诚信,张籍友还对葡萄的种植技术进行了改进,不打农药,不用杀虫剂,完全靠生物技术和人工修剪来保证葡萄的健康生长。
“种葡萄不要只想到利润,还要让买主吃得放心。我们的葡萄不用农药,绝对是绿色无公害的。”记者在张籍友的果园看到,他的葡萄都是采用人工修剪的方式,不合要求的葡萄就直接丢弃。虽然说这样会减少收益,但张籍友说,不仅要对收购者讲诚信,对消费者也要讲诚信。
张籍友把诚信作为经营的准则,大到葡萄的出售,小到化肥等农用品的购买都坚持讲信用的原则。例如,化肥坚持一月一结算,从不拖欠。长期的诚信合作后,有的化肥供应商愿意提供一年一结算,先用后付钱的服务。
张籍友的葡萄园还为附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工作机会。附近的一些村民都愿意到他的果园来工作。村民说:“老板人好,我们不仅有土地租金,每天到他们这里做活路还有工钱,一月一结,从不拖欠。”
目前,张籍友的葡萄已经是“无公害产品”,明年,他打算申请信用示范户,继续扩大种植的规模,并把葡萄打造成绿色产品。他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与诚信,自己的事业将会越来越好。
“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余斌文
为了帮助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事业梦想,共青团四川省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联合启动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建设,来自我市彭山县青龙镇桂林村的大学生余斌文就和四川省的8000名大学生一起,在享受信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领着农村的信用文化。
2001年,余斌文从某大学果技专业毕业后,曾经先后到某果树研究所和某园艺场工作了两年多,但他发现,他所学的知识在这里用不上,于是毅然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准备自主创业。
余斌文的家乡彭山县青龙镇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之乡。回家之后,他马上开始对当地的葡萄种植情况进行考察,并开始种植青提、罗莎、奥果思特、紫地球等稀有品种,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但是,种植基地需要扩张,资金又从哪里来?余斌文的第一笔创业资金是从亲友那里东拼西凑借来的。而后,他的葡萄种植基地经历了几次扩张,从12亩发展到后来的60亩,每一次扩张都面临着资金的考验。
在农村,金融需求越来越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农村创业的背景下,共青团四川省委、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决定启动相关措施,改变农村融资难的困境,双方联合启动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试点工作,在全省10个县推动评审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团四川省委统计显示,目前四川全省已有超过8000户农村青年被评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这项工作正推动着农村青年享受着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各种好处。
在利好环境下,余斌文每次贷款都能及时还款,在金融机构中的信用评价不错。得益于积累的诚信,他被评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在随后的贷款中,他也深刻体会到了成为信用示范户的好处。2011年底,凭着信用示范户这张“信用身份证”,他仅用3天就办好了一笔50万元的贷款。对于余斌文来说,这意味着更高效的产出。“因为资金有限,从12亩扩大到30亩的规模,我花了4年时间。而后来,从30亩到60亩,我仅用了两年。现在,我正准备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一个80亩的基地。”余斌文说。
在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之后,余斌文开始义务为其他村民和回乡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讲解葡萄种植技术,周边的葡萄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现在已经有10位大学生,在附近形成了一个200多亩的大学生创业园。
诚信的“80后”创业群体
和张籍友一样同期进入万亩葡萄园的十多名大学生创业者,也将在今年迎来新一轮的丰收。
“我们极其重视这些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他们像余斌文、张籍友一样,靠着自己的勤劳和诚信编织着自己的梦想。事实证明,虽然他们的创业之路面临许多艰难,但他们靠着诚信,为80后创业者群体赢得了很高的社会赞誉。”共青团彭山县委负责人介绍说。
在观音镇,记者看到,不少果园的门口都挂起了招牌,不仅有户主姓名,还有种植的品种、采用的技术等等。据了解,这些果园中有十多户属于“80后”大学生创业群体。接连成片的果园中葡萄已经挂上了枝头,鲜红嫩绿的葡萄似乎在预示着这些创业者们多彩的明天。